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而幼儿园、附中的孩子们及大学生们又长期集中生活学习在空气流通欠佳的教室中,受气候影响容易引发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流行。若不注意预防,很容易患上传染病。在此我们提醒大家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积极预防、综合控制的措施。
【常见疾病】
一、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和青少年及缺乏抵抗力的大学生中常常发生感染者。最常波及的腺体是唾液腺,尤其是腮腺,还可侵犯全身多种腺体如生殖腺等。腮腺炎患者(包括典型、不典型、隐性感染者)是该病传染源,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侵入健康人体的上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后繁殖、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多种腺体产生病变。
患流腮突出的表现是发热、全身不适和耳下或下颌角肿胀与疼痛、张口及咀嚼时尤其明显。流行性腮腺炎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全身各个器官都可能受累,临床上常见腮腺炎、颌下腺炎、舌下腺炎、胰腺炎、睾丸炎、脑膜炎等。合并脑膜炎时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成人易并发生胰腺炎和睾丸炎。
二、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通过咳嗽、说话、打喷嚏等方式将带有病毒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当抵抗力低下的人吸入了带有病毒的空气,就可能被感染。发病前1—2天内可有低热、头疼、倦怠、咽痛、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的第一、二天出现浅红色细点状皮疹,一天内皮疹从面部开始,按躯干、四肢的顺序迅速遍及全身,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但手掌、足底大多没有皮疹,皮疹一般三日消退,症状较轻。
三、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性。多发生在冬末、初春季节,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与水痘病人、带状疱疹病人密切接触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两周左右。典型水痘皮疹出现前24小时可有低热、不适、厌食等前驱症状,亦可见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前驱疹,但很快消失,出现典型皮疹: ① 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型、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经24小时,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水疱易破溃,疱疹持续3-4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 ② 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开始为躯干,以后至面部、头皮、四肢远端; ③ 粘膜皮疹可出现在口腔、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四、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人们吃进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时可致发病,同餐人群可能集体发病。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 (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水样便),严重者可引起脱水、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病情的轻重与摄入的细菌数量以及人体防御功能等因素有关。
五、甲肝:甲肝病人及病毒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人排出的粪便中带有大量病毒会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围环境,正常人群进食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食品后半个月到1个月左右就可能发病。多数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现象。一般一周左右会退烧,但出现尿色渐深、眼黄、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此时肝功异常(转氨酶明显升高)、肝脾肿大。
【预防措施】
一、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以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易感人群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甲肝、水痘等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二、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必须保证新鲜干净;水果、蔬菜食用前务必洗净;集体用餐最好实行分餐制,以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机会。
三、及时洗手、通风
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打喷嚏、咳嗽、玩牌以及清洁鼻子后,要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最好每天用清水洗鼻腔两次。每天室内应通风换气,保证居室空气清新;及时打扫房间卫生,清理卫生死角,不给病菌以孳生之地。
四、生活规律
坚持每天散步、慢跑、打球、做操、打太极拳等运动,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处事不要过激,情绪乐观,减少心理压力,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五、注意防寒保暖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引发呼吸系统疾患。
六、如有不适要及时就诊
如果您有上述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患病后注意隔离;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不要随意吐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等。
校医院公共卫生科